日本研修生有留学的吗?
1. 先简单说一下“研修生”这个称谓,在日文中“研修”一词的读音为[kyōu shan],中文中没有对应词汇,所以日本人事先编辑好文档,用词义接近的“进修”“研修培训”等中文词进行翻译,并沿用至今。
2. “研修生制度”的建立始于1993年。因为日本在战后经济腾飞的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失业问题;而自80年代进入平成时代之后,人口结构又出现了明显的老龄化趋势(详见图片)。
从1993年起,日本开始实施包含“研修生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外来劳工政策以解决国内所面临的失业问题和用人缺口。该制度的正式名称为《外国劳动者雇佣促进法》,简称为‘雇促法’。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日本的劳动基准法制中并没有对“研修生”作出规定——即法律层面并未把“研修生制度”明文列入。因此就制度本身而言,它是属于一种企业用工方式;但从法律意义上讲,这种用工方式又的确存在。
3. 根据‘雇促法’等相关法令的规定,能够成为“研修生”的对象只有两种:(一)因雇主技术力量不足,难以顺利实现业务实施的; (二)因当地劳动力供给不足,导致雇主难以找到适当人员担任的。 同时,作为“研修生”,其就职时间也有明确限定:最长不超过6个月,且期间不得变动工作单位。若就职过程中因工作内容、条件等情况发生变化,致使劳动者本人对职业选择产生疑问的应解除合同,并返还相应的工资及补助金。
4. 作为海外派遣机构,我们一般会将受援国的岗位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性岗位”——主要指具有技术含量的岗位,如机器操作或维修,电气/机械图纸绘制,设计计算等;另一类是“非技术性岗位”——主要包括加工,制造,包装,组装,仓库管理,品检等等。
原则上我们的岗位安排是根据受援国当地的就业状况而定的,但也会考虑受援国公民对中国的印象和认知,以及中国的外交态度等因素。不过,无论是什么岗位,对于作为“研修生”的您来说,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学不成,则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