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诺贝尔奖比日本多吗?
先来看一看中国获诺贝尔科学类奖情况,根据百度百科 中国以104次获奖数量排在历史第三名(注: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都是华裔,是祖籍中国的) 第一名是美国378次,第二名是英国139次 第三名是中国104次 然后看一下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情况 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大部分获得了其他顶级奖项,比如菲尔兹或沃尔夫数学奖、拉斯克医学奖或者格雷斯数学奖等,因为这些顶级奖项已经足以证明一个科学家的学术水平了。 所以如果只算上述四类顶级奖项的话,中国以61个获奖者排名第一位,美国52个第二位,英国27个第三位。 但是如果计算一下除经济学之外的所有学科(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历史学、和平)的日本获奖者,则中国以25个获奖人数仍然居首,日本21个排名第二,美国20个第三。 也就是说在除经济学之外的任何基础学科领域,中日两国并列第一,均领先于美国。这个数据是非常惊人的,因为中日两国人在这些基础学科的竞争力是非常接近的。而日本在明清时期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科技文化都比中国落后。近代日本人曾多次侵略中国,占领东北和台湾等地,杀害我众多同胞,中国人民对其一直没什么好印象。然而就是在这样一段恩怨情仇的历史中,中国人民在基础学科领域的钻研却与日本人并驾齐驱甚至更胜一筹。这不能不让人感叹人才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公平性。
总之不管怎么比较,中国在基础学科方面的科研能力都和美国有不小差距,这主要是因为人口过多导致的人才红利。如果中国能继续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环境,中国在基础学科方面完全有可能取得与美国比肩乃至超越的成果。
目前来说,我国有诺贝尔自然科学类获奖者,其实就只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赵忠贤先生,他是在2017年,因为“在理论发现某种拓扑相变发生在量子霍尔体系中,且通过测量证明了这一效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日本最近的一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同样也是2017年,这是在医学和生理学类的奖项,获得者是大隅良典。
从这可以看出,在最近的一次诺贝尔类奖项,日本其实是和我国打了个平手,可若从1901年诺贝尔类奖项第一次颁奖开始,到2016年一百多年间两方的对比来看,我国就完全输给了日本,因为在过去的这一百多年中,日本各类诺贝尔类奖项的获奖者已经有23 位,其中自然科学类有20位,而和平和文学类总共也只是有3位而已。而我们呢,除了赵忠贤先生之外,在过去的一百多年当中,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和平文学类,总共的获得者也只有一个,他就是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类奖项的屠呦呦先生。不过,虽然日本在诺贝尔类奖项获得者上要远远领先我们,但是,我们也必须得知道的是,日本在这一百多年当中,获得的诺贝尔类奖项都是非本土奖项。
诺贝尔类奖项在颁发到获得者所在国之前,都只是叫科学类大奖,只有在颁发到获得者所在国之后,才称为诺贝尔类奖项。而日本的23位诺贝尔类奖项获得者,无一例外都是在美国或者其他西方国家获得了科学类大奖之后回国,这才被称为诺贝尔类奖项获得者。而我国目前的两位诺贝尔类奖项获得者,则不同,第一位获得者屠呦呦女士是在我们国家获得了医学类大奖之后,才赴瑞典领的诺贝尔类奖项。第二位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赵忠贤先生则更牛,他是在美俄等多国进行多年争抢之后,以我国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的身份,才同意前往美国,在那里才首次获得了物理学类大奖,而后回国领了诺贝尔类奖项。
当然,从表面上看是美俄等在争抢赵忠贤先生,但是我们国家当然也是愿意竭尽全力来留住自己的专家的。而最后的结果是美国以比我国高出18倍的待遇来抢到了赵忠贤先生,当然,赵忠贤先生回国之后也享受了我国给予其的高额待遇,并且也继续留在了我国中科院的工作。这其实是日本所比不上的一个优势。也相信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像赵忠贤先生那样的专家将不断涌现,并且将会越来越多地获得诺类奖项,而不是像日本那样只能靠从海外获得科学类大奖之后回国才成为诺贝尔类奖项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