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如何评价一个学生?
我当年是从初中直接录取到哈佛大学读研的,没有上过大学。在本科之前,我从来没有去过美国,更不知道美国除了哈佛还有耶鲁、斯坦福等学校,更不知道美国有SAT和GPA的概念(当时不知道这些是评判学生的主要标准)。我去美国的时候带了两本书,一本是《剑桥美国史》,另一本是《世界通史》;我的雅思成绩算不错的,8分;我的SAT分数不算高,阅读满分700分,其他650+(3门一共2100分,大概相当于新SAT的阅读部分考4000-4500的程度);我的GPA算高的,高中总共就两门课:AP U.S. History 和 Macroeconomics,这两个学科我在国内都是A的成绩,到美国后也都是A+的成绩,而且这两门也是我申请时提供的成绩单上的唯一两门成绩;我没有托福成绩。 然后我就被录取了……
当然,我并不是因为分数高才被录取的,之所以我能被录取,是因为我是中国少数几个用中文写作的历史学专业研究生,而且我的论文字里行间都透着对中国问题的独到见解。我在哈佛大学期间发表了2篇论文,讨论中国的问题,一篇是关于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另外一篇讨论的是中共建政后的土地改革。后来由于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兴趣,我在毕业后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继续研究这个课题,并获得了博士学位。
回到问题本身,我认为一个学生将来能不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主要看的不是他的分数有多高,而是看他在读书期间是不是真正热爱他所读的专业,有没有为这个专业和这个领域作出过独特的贡献。如果一个学生虽然GPA很高,但是他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去读完他所选专业的一堆经典书目,也没有兴趣去学习更多这个专业相关的知识,那么即使他GPA再高也没有用,因为他不具备在这个领域深入研究的能力。如果他能花时间去钻研他感兴趣的问题并且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哪怕这个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也比那些只关注当下热点问题而没有深度的学生要强很多。一个能够在学术上有所产出的人,必定是对他所选择的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的,这种兴趣可能是由一个偶然的机会触发的,也可能是他在读了某位大师的第一本书后产生的共鸣。只要他有这种热情,并且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把这种热情保持下去,那么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就不是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