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年开始移民?
1875年 1875年4月,李鸿章奏请设立同文馆于京师,作为翻译西方书籍、培养外语人才的机构。1876年1月开始招生,原设英文、俄文两科,后增设法文、德文及意大利文等3科。学员主要来自皇亲国戚和官宦子弟,如恭亲王奕訢之子奕励、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振;也有少量商人和知识分子子女,如后来成为著名外交家、翻译家的伍崇曜(伍廷芳之子)。
1895年后,清政府感到外国列强侵略日亟,“人才为立国之大本”,于是开始重视兴办新式教育。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了《变法通议》,提出“废八股、改科举、兴学校”“以学堂培养人材之法”。是年,在全国先后设立了30多所西洋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1902年,京师大学堂正式改名为京师同文馆,开设英、德、法式文学科,附设译书局,开始编译西方著作。
1904年,清廷又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强调“各国科技之学,中国应尽力模仿”,规定各府州县一律开办小学,分别开设蒙养院、初等他国语(主要为洋泾浜英语),鼓励民办中小学,并定期考校,给予奖赏。
到辛亥革命前夕,全国共有中小学2万余所,学生约12万人。 不过,这些教育机构主要还是为朝廷培养外语翻译和外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