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是文学士还是理学士?
在几乎所有大学的专业目录中,金融学都放在数学、经济类下,是理学士学位。然而,事实上很多大学开的金融学课程,涵盖面非常之大,既有数学、经济类课程,也有文学、历史学、法律类课程。有专家指出,由于在金融实践中,运用得多且广的却是对文学、历史、社会等的感性能力,以及对此类知识的综合素质,如处世经验、生活阅历、人文素养等。所以,如果把金融学仅仅定位成理学或经济学,未免目光短浅啦。
对此,有专家指出:“在目前中国的大学教学实践中,各大学开设的金融学专业(或金融类)课程种类繁多,大多并非数理逻辑或工程应用类,亦不是哲学思想类,而是更多地靠近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像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经济法、理财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国际金融、公司金融、金融营销、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等等,都是接近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内容。”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在于几乎所有的金融专业人士都认识到,在金融实践当中,感性能力、综合素质比硬性的数学、经济类知识更为重要。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先生曾言:“中国的金融发展,需要大量既有理论修养,又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不能机械地理解金融,片面重视技术方法,或过分依赖程序化操作。”原证监会首席经济学家魏云龙先生说得更直白了:“金融学是一门文艺学而不是理学。中国的财经专业大学毕业生,特别是硕士、博士毕业生,多数知识面太窄,不具备足够的文学艺术素养,不会运用想象的翅膀,不能很好地从事金融投资工作。”
魏云龙先生曾任职于国家证券监管部门,现任职于国内某著名上市投资公司。他所举的中国财经专业大学毕业生“知识面太窄”的例子非常典型:譬如很多毕业生对同一只股票,谈来谈去只是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技术分析层面,而一家真正的高端投资银行或股权投资公司所需要的,则是能对这家企业所在的行业有什么发展前景,管理层是什么样的,企业的文化和行业文化是怎样的,这家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中有什么样的竞争力,同行业还有什么样的企业等进行全面、深度的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判断,什么时候买进,买多少,什么时候卖出,卖多少等等。
总之,对于金融专业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来说,技术分析是必须掌握的,但这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为重要的是综合性分析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感觉”,什么是“感觉”呢?对很多事物敏感的感悟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而这些,恰恰是人文社会科学所侧重培养的。
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实践证明:在金融运作当中,最需要而且最缺量的,是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能够进行综合性创意分析的、掌握多样化金融工具的、对市场有敏锐嗅觉和判断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最好各大学能将金融学变成文学士专业。